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,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第三种内涵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:“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。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,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,践行学术规范,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,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”。我国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也要把探求真理作为科研的初衷,做到解放思想、独立思辨、理性质疑,认真求证。坚持立德为先、诚信为本,弘扬新时代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。
目前,国家在倡导科学家精神的时代背景下,有其新时代的背景和意义。当今的中国,科研的浮夸之风正在盛行,科研论文和专利作为人才评价和工作总结的重要抓手时,常常导致了喜欢投机取巧的人背离了科研的初衷。近年来,我国科技投入和产出规模大幅增长,科学论文数量和质量虽有显著进步,但不能否认的是,我国在科研体系整个环节中,短板依然突出,重大突破性、原创性成果缺乏,专利的实际转化应用性太差。这与学风不够扎实不无关系。中国科研行高致远,首先要消除浮夸浮躁的弊病。
科研要乐于做“冷板凳”,下“细”功夫。当今时代,科技竞争和角逐的主战场在于“卡脖子”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及重大基础研究成果。要在这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,就要敢于解放思想、摆脱思维定式。不盲目崇拜权威,只能以严谨治学的态度、直面产业中的问题去开疆扩土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—袁隆平先生,常常行走在稻田中,把科研做在大地上。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学生布鲁诺也为了坚持真理-日中心说,而活活的被烈火烧死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中,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对科学探索的初衷,把对科学的追求演绎到极致。
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,就要有唯真是命的精神。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本身就类似于一座高楼大厦,是后人在前人的科研成果中,逐级打造和修饰上去的。所以说作为现代人的我们,更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,对待自己科研的过程和数据,以负责人的态度呈现给我们后人扎实的科研成果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科研成果和水平逐步提升。
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,就要坚守科研的伦理和底线。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。一代代科学家在推动人类科技文明的进程中,除了卓越的科学成就外,更因为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,让科学史散发出万丈光芒。因此,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,我们应该遵守科研伦理规范,守住学术道德底线,摒弃浮躁投机取巧的歪风邪气,沉下心来 “真”做科研,出“真”知、去指导实践和应用。